《蓝光之蓝光计划》最新免费章节03.中国航天⑵
03.中国航天⑵
此外,进入太空的卫星,其运行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有一定的夹角,卫星进入工作状态时,夹角必须校正到0度。海南发射后夹角为19°,西昌发射后的夹角为27°,仅仅在校正夹角上节省的燃料,就可以让卫星多运行三年。国际上现在一个转发器一年的租金是一百五万美元,一个5吨重的卫星,48个转发器,多运行三年,租金可以增收两亿多美元。
现在,CZ—7火箭运抵基地,有下面几个程序:火箭在综合测试大厅进行测试后,以垂直状态运到加注与整流罩装配厂房,进行推进剂加注和整流罩装配。然后以航天器、整流罩组合体形式,垂直转运至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火箭对接安装,火箭、联合器联合总检查以及相关的转准备工作后,垂直整体运输至发射工位,实施燃料加注,火箭点火发射。
学校档案显示,你们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得极其优秀。天文系专业适合指控中心工作。”
米棣、郝秋岩,“我们会努力工作。”
王福臣,“相信你们。”
米棣、郝秋岩,“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基地内只有两条路:航天路和问天路。两条路串联起航天器总装测试厂房、测控中央、火箭总装测试厂房以及两座发射塔。场区道路为普通三级公路,但对转弯半径有一定要求,以满足特种运输需要。
指控中心主任肖广宇,“欢迎两位来这里工作,基地领导层研究决定,将你俩列为培养对象。我们到中心机房去,边走边说,“考虑到当前任务数据的体量,以及人脑状态转换能力,这样的数据展示模式对操作手全方位把握任务状态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智能化作为一种辅助决策工具,则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任务过程中,大部分数据,都是采用直接列表的显示方式,这需要指挥员在大脑中完成从数据到状态的转换,十分不利于操作控制。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平台来实现智能化决策——那就是云架构!
云架构作为网络支撑,通过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通信资源等虚拟化整合,并按照用户需求进行资源重分配,可以有效避免硬件差异和部分设备失效带来的风险。这种云架构,安全、可靠、灵活,能有效实现各个信息系统的联合整合,为辅助智能化打下很好的基础。”
推开中心机房的门,里面摆放着世界级科技终端设备。指控中心作为海天测控第一棒、高密度任务第一线,要寻求在创新能力上谋突破。随着云平台替换物理机已成为未来的趋势,研究团队正在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测试调优,虽然辛苦劳累,却能得到一手的数据,收获宝贵的经验。
肖广宇,“云平台的优势是灵活高效,发射任务中还没有任何单位对云平台进行使用。未来云平台搭建完成,测试成功,投入使用,这个平台将在国内航天发射领域中处于领先水平,基地对云平台项目十分看好。以后,还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向开展交流学习,全面梳理对中心工作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基础性前沿性战略问题,大力抓好大数据、智能装备、应急测控等关键技术公关,预先研究基于自主学习智能数据指挥应用平台。”他圆润高雅的声音在中心机房里回响,使人镇静而安慰。
米棣,“蚂蚁搬山。”
肖广宇,“对,就是这种精神。”
来到顶层,这是较大的一个大厅,大屏幕占据整个一面墙壁,下面是一排排的桌椅。两侧都是相关的电脑机房,控制人员穿着统一的长袖衬衫,坐在长条办公桌里手握鼠标,眼睛盯着面前的宽屏电脑。拍拍巴掌,“这是新报到的两位博士生,郝秋岩、米棣,希望大家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回到办公室,肖广宇泡了杯红茶坐下说,“通过将大量信息处理为更加可观、可视化的结果,智能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指挥控制人员对火箭运行情况的感知和进程流程的掌控,从而在决策领域形成极大的优势。创意的种子需要在好的‘土壤’基础上才能生根发芽,‘土壤’的温床会逐渐搭建成型。中心现有的硬件资源会向中心机软件的云迁移,辅助决策智能化正在转化过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智能决策设备会成为文指人的‘好帮手’,为圆满完成高密度航天任务再立新功。”
米棣,“国家正密集发射遥感、通信、导航等卫星。”
肖广宇,“这三个应用卫星领域,统筹空间段建设和统筹空间一体化发展,建立中国长期、连续、稳定运行和自主控制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中国未来宇航领域发展的重点。”
郝秋岩,“这些卫星具备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观测手段,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具备近地空间环境探测能力,可预报极端空间环境事件。我国科学家近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米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技术基础。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IT技术的支撑性研究,并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焦点领域。”
肖广宇,“未来是可期的。在充满希望的壮美天路上,把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
将红茶倒满纸杯递过来,郝秋岩接过茶杯喝了一口,慢慢说,“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在宇宙线、地磁场、电离层、大气密度、太阳X射线、粒子辐射、红外辐射等探测方面获得了宝贵的数据。中国发射的卫星为土地资源、地质水文、地震预报、林业监测、铁路港口等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中国航天,未来可期。”
从大漠戈壁到大凉山下,从黄土高坡到海角天涯,展现着国家航天建设的广阔图景。长时间研究云平台的工作让郝秋岩精神紧张,离开座位来到窗前,看看远处的发射架。郝秋岩走进米棣的办公室,“你是一个四个方面的持续时空连续体,在时间里,这个时空连续体,在假的基础上大大的发展。对此,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和时间轴成直角的横断面,它的厚度标志着3维空间的年龄。你是一条虫子,爬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如果你还没有死掉,那么,你将成为纵贯N年生命的伟大虫子。”
米棣看看他,“小伙子想啥呢?高攀不起呀,先把3维云架构搭建好,整日的奇思怪想,净弄些不靠谱的东西。”
“开发量子云架构,克隆在维度里,可以追踪UFO了。”
“创意很好,冲破维度,地球人类心碎的梦想。”
“量子纠缠已经广泛应用于量子力学基础检验、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机密测量等各个领域,然而量子纠缠关联塌缩的速度到底是多少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就宇宙而言,我们定名的时间其实不存在,光年也只是个失效的参考单位。”
“这是个状态传递,完全可以超过光速的。”
“先假设这是对的,发散下思维,想下高维世界的基本原则。轰碎一个原子核或质子,然后将其中的夸克、胶子、中微子轰炸出来;如果相干量子仅仅是高维世界的投影的话,会瞬时纠缠,这根本是同一个东西。或者我们将量子进行降维打击,从高维世界观察量子的自旋的某些特征,比如镜像什么的,还是观察同一样的东西,只是观察角度不同罢了。我想说的是,到底我们生活在几维世界?观察到的量子到底是几维的?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实验都是在3维里进行的,眼见的是3维感观;我们是基于理论上的一种胡说,量子纠缠的本质是在一个未知领域的传输,应该有那一个维度的传输速度。我们至今的实验都没有拉开那个维度的距离,导致那个速度极快无法测量。”
郝秋岩笑了笑,“我们生活在3维世界中,时间在4维中,人的元神在6维空间中。”
米棣,“不是一个空间的产物,量子纠缠是个神秘的课题,一旦解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认为量子状态是一种惰性计算,当它不向外传输信息,外界也不测它的状态时,宇宙就没有必要对它的状态进行更新。宇宙是模拟的,愚蠢的地球人。”
“你网络游戏玩多了!?”
“哈哈,我们去发射塔去看一下。”
蔚蓝的海岸金色的沙滩往前延伸,延伸到高大宏伟的发射架;来到发射架前,能看到在湿地水塘中留下的清晰倒影。蓝白相间的厂房,掩映在绿色椰林深处;涛声阵阵,椰风习习,自然环境与航天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指控中心将控制、测发和指挥三大系统集中容纳到一个大楼里。
对讲机里传来杨立江焦急的声音:肖广宇腹部出现剧痛,120救护车在送往文昌市的路上。到达医院后诊断为急性肠穿孔,需要立即做手术。术后病情稳定,可CZ—7火箭发射箭在弦上。基地指挥部研究决定:米棣担任指控中心主任;郝秋岩担任副主任。
2016年6月22日上午8时,CZ—7号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三个小时后,安全转运至发射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