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源》最新免费章节《学而第一》第九章
《学而第一》第九章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子舆的见解。
上一章说君子在位之“质”,本章继续说君子在位问题,说礼的精神内核“慎终追远”,是君子在位怎么做事的问题。君子在位必须做好的两件事:丧礼;祭礼。
1.9.1.“慎终追远”
“慎”。谨慎。许慎《说文》,“慎,谨也。”《国语•周语•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慎,德之守也。”做到了“慎”,才能守护着德行。“慎”,是君子在位务必要的良好品德。
“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终、极也。竆也。竟也。”引申为死亡,表示生命的结束。刑昺,“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礼记•檀弓》说得要复杂些:“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慎终”,说的是丧礼,是人死后的丧礼一定要谨慎的问题。《礼记•檀弓》,“曾子曰:‘丧三日而殡,心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对“丧礼”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丧礼极为重要,是远古先民诸氏族的共同特征。现代人类学家说,当人知道埋葬死者,或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开始。丧葬礼仪给予混沌难分的原动物性的理知、情感诸心理因素以特定的社会族类的方向和意义,以确认自己属于此族类的存在,此即人的最早的‘类’的‘自我意识’。追怀死者的丧葬礼仪,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知的重要功能。这即是最早的社会意识、人性心理、情感行为。孔子及其弟子承续这一历史遗俗的强大传统而加以理论化和理性化,把它转向内心,形成‘仁—礼’结构。外在为‘礼’(人文),内在为‘仁’(人性),以此为人道之本。”
《孝经•丧亲十八》强调了丧礼的重要性,“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所以,孔子强调丧礼需“慎敬”,《礼•杂记》云:“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刑昺,“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
那么,怎么做才叫“慎终”呢?皇侃认为,“慎终谓丧尽其哀也。丧为人之终。人子宜穷其哀戚。是慎终也。”“穷其哀戚”,强调的是把内心的“哀戚”尽情的表达出来,通过“穷其哀戚”来表达对逝者的敬爱之情,这个“敬”字,正是“礼”的基本精神。
说到“穷其哀戚”,突然想到当今一些葬礼上用放音机放“哭丧”声的情形,哪里还有“敬慎”的味道,上演的其实就是一出滑稽戏,实在好笑。
“追”。许慎《说文》:“追,逐也。”追逐,追念。
“远”,远人,即先祖。
“追远”。 皇侃,“追远,谓三年之后为之宗庙,祭尽其敬也。”追念先祖。“追远”,说的是祭礼,在祭礼上追念先祖,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和感恩。感恩先祖有两重意义。一重是宗族血缘的原因,一重是先祖事功对后世子孙的荫庇。中国社会进入到家天下时期后,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富贵荣华都来自于上天和祖先,祭祀天和祭祀祖先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前些年有人提出了中国宗教骨子里是祖先崇拜一说。关于“追远”的规矩,荀子有个明确的说法,《荀子•礼论》:“故有天下者事十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这似乎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在民间,并没有这样严格。
在孔子那里,祭礼是教化百姓的根本途径之一。《礼记•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与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群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是故祭者,教之本也与。”
丧礼和祭礼是孔子礼文化最重要的范畴,涉及到的是礼的基本精神,“诚敬”。有了“诚敬”,才有另一个基本精神,“中和”。所以在对待丧礼和祭礼的问题上,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和诚挚的内心,同“孝”一样,是做人做事最基本一个东西。“慎终追远” 是“孝”之用,是孝道精神的延伸,是从精神上推动人们对“孝道”的践行。《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殁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老百姓而言,最隆重的礼仪就是丧礼和祭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丧礼和祭礼的宗教意义在渐渐淡化,功利意味越来越重。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清明之祭,以诚敬之心来行“孝”的恐怕不多了,更多的是要通过贿赂阴间的死者以获得阳世的功利。意思明显得很。
1.9.2. “民德归厚矣”
“德”。品德,《乐记》说,“德者,性之端也”。《淮南子•齐俗》 说,“得其天性谓之德”。这里指风气。
“厚”。 许慎《说文》,“厚,山陵之厚也。”引申谓厚重,淳厚。
“民德归厚矣”。如果君子在对待丧礼和祭礼的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和诚敬的内心,就能让百姓懂得“孝道”,就能践行“孝道”,就能化育百姓,民风也会变得淳厚。孔安国,“(慎终追远),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欤?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都在强调“丧礼祭礼”和“孝道精神”的必然联系。《礼记•坊记》:“修宗庙,敬祭祀,教民追孝也。”老百姓都懂得了丧礼和祭礼的重要,对新死者和远祖的慎重追怀,反哺报恩的观念就能得到陶冶和培养。人人都知感恩,民风自然淳厚。何况,“慎终追远”本就是“孝”行。
“民德归厚”,强调了君子作为社会精英的教化作用。刑昺“此章言民化君德也。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不偷薄也。”宋朝以前的社会都是精英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士”的阶层逐渐消失,中产阶级自始至终没有建立起来,宋朝进入了一个完全世俗化的平民社会,社会精英的教化意义越来越弱,宋儒在寻求治统的时候开启了教化百姓的另一种模式,把孔门之学带入了穷途末路,直到二十世纪初,一批狂热的读书人应和了社会流氓心理,彻底砸烂了孔学的大门。
“慎终追远”,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是孝道精神的延伸。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恪守孝道,要看他对丧礼祭礼的态度。《为政》2.5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对“慎终追远”的精神要求,态度要求。
“慎终追远”还体现了两种文化价值观:其一,通过对逝者的追念,表现对人生命和人生存价值的敬重。其二,通过“追远”,是对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日本人祭拜靖国神社,表现的是先人靖国的崇拜和诚敬,传达的是对“先人靖国”精神的传承,里边的军国主义情怀暂且不论,我们在批评的同时,其实也该反省一些什么。
“慎终追远”是对已故先人的物质和精神奉献,体现的是对先人的感恩和诚敬,自然就成了一种宗教式的教化模式,长期的潜移默化,人人都有感恩和诚敬之心,人人都懂得“孝”的道理,“民德归厚”自然不成问题。联想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宗教骨子里是“祖先崇拜”,也就不难理解了。
“慎终追远”,实质是说人与神的关系,是“礼”的范畴。从实用的角度讲,阐述了丧礼祭礼对于教化的意义,事死如事生,是对第二章的诠释。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