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踪之殇》最新免费章节第38章南北议和
第38章 南北议和
叔侄大战初期,燕军就开始威胁济南城,为了能使守城的大将军铁铉赢得喘息机会,建文君臣苦苦思索,想到了用“求和”作缓兵之计,以麻痹燕军。吴言信得知建文帝的意思后,主动要求北上济南,力劝燕王南北分治。可建文帝却摇头道:“你是我朱允炆的结拜大哥,我朱允炆还没到要自己的结拜大哥去冒险的时候。”然而,尚宝寺丞李得成却自告奋勇地愿意北上传递信息。
朱棣在李得成的面前故意装作很无辜的一副兮兮可怜样,与建文朝廷的议和使者玩着太极,接着他就突然强硬起来,要求将朱元璋时代的一切都全给恢复起来,为被废的藩王平反昭雪,废除建文新政等等。这些要求,也就意味着建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甚至是违背祖制的,再说下去就是建文帝当君主是不合格的、也是不合法的。朱棣的口气越来越硬,当然与他的雄厚资本不无关系。说实在的朱棣这一路上还没有太大的失手,他正颐指气使和踌躇满志呐,又哪有可能会接受侄儿的南北分治?
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际,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两位大臣,明惠帝便立即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明惠帝又赦免了齐、黄二人,黄子澄哭着请求明惠帝治李景隆的罪,明惠帝没有接纳,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是我举荐景隆误国残民,万死皆不足赎罪也!”
此时,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按亲戚关系算,太祖七七忌日时,燕王派他的三个儿子来祭拜太祖,这三个人都是本公的外甥,我看着三个外甥长大,十分了解他们的品行和操守,本公曾对陛下进言,绝对不能放这三个人回去,因为朱棣的三个儿子不但可以作为人质,而且他们都身负大才,如若放虎归山,后果将不堪设想。紧接着,本公又特别说到了朱高煦这个人,我告诉陛下,在他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勇猛过人也最为流氓无赖,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也不会忠于他的父亲。可是决定权在陛下的手中,陛下最后还是听了黄子澄的建议,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所以 朱棣才可毫无顾忌地与陛下争夺江山。由此看出你黄子澄就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孬东西。”
黄子澄哪敢作声,齐泰又紧接着魏国公徐辉祖的话茬,大声说道:耿炳文为大将军败仗后,我齐泰就极力反对过李景隆接任耿炳文的大将军一职,可你黄子澄不听,最终陛下还是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其结果比耿炳文败得还更惨。要不是魏国公派人接应,那几十万的大军就会所剩无几。”
黄子澄被二人说得满脸通红,他随即冲向了乾清宫的大柱,建文帝连忙以身抵挡,却被黄子澄冲了个底朝天。
“陛下是微臣害了您呀!您就让微臣去死吧!”
一旁的方孝孺大声喝道:“如果让你去死就能够解决问题,那就不是什么大问题,朱棣他要的是整个大明江山,若死几个人,朱棣就能答应议和,南北分治,我方孝孺也愿意马上去死。”
朱允炆摸了摸自己后脑勺被黄子澄冲撞所起的鹅公大包,极其疚悔地大声喊道:“都别说了好吗?不怪别人,要怪就怪朕自己,朕即位的时候 ,朱棣大不敬,朕不忍心杀了自己的叔父;太祖七七忌日,朕又发了慈悲,放了三位堂兄弟,否则,朱棣是不敢毫无顾忌地南下掠地。”
其实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战争持续了三年,在这三年中,朱棣最难缠的对手,不是经验丰富的老将耿炳文,更不是一出动就是50万大军的李景隆,而是他的小舅子徐辉祖。
徐辉祖,明朝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长子,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后袭父爵。
徐达共有三个女儿,皆嫁皇子,长女徐仪华于洪武九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其弟徐辉祖便成了朱棣的舅子。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很信任徐辉祖,洪武后期多次派他到陕西、北平、山东、河南等地练兵秣马。
正是在北平练兵秣马期间,徐辉祖发现姐夫的燕王府有人图谋不轨,并把他抓来杀了,那人就叫阿鲁帖木儿。
阿鲁帖木儿是过去的元北大臣,他倚仗自己有燕王的保护,毫无掩饰自己的身份,竟然穿着元人服装出入王府,对此,姚广孝曾严厉警告,可阿鲁帖木儿根本不把这个和尚放在眼里,竟然和姚广孝大吵了一架。因此,他的被杀,也是自找的结果。
捕杀阿鲁帖木儿,说明徐辉祖对朝廷极其忠诚,因为阿鲁帖木儿是朱棣的心腹,此后不久,朱元璋就让他掌管中军都督府。
徐辉祖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他对朝廷的这种忠诚,一直贯穿始终,直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上台后,依然丝毫未减。
可惜朱允炆一开始就没有听他的,辜负了他的热血忠诚——
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七七忌日将到,朱棣把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个儿子都派到京师,让他们去祭祀的太祖皇帝。
朱高煦身材高大,为人凶悍,徐辉祖密奏建文帝:“我这三个外甥,其他两个倒没什么,唯独高煦不是省油的灯,他勇猛剽悍,而且脑壳上有反骨,既不会忠于陛下,将来还会背叛他爹,日后定将成为大患。”
为此,徐辉祖建议把他留在京师,严加管束,不让他回北平,不然就是放虎归山,而且他建议,把他三个外甥全部留下。
徐辉祖之所以如此建议,是因为他十分了解这个姐夫,知道朱棣早晚要反,在此之前他就多次力劝建文帝早做准备。
留还是不留,朱允炆却拿不定主意,问计于太常卿黄子澄,黄子澄认为这是毫无根据的怀疑,留下他们不但无益还会祸害无穷。
朱允炆还是拿不定主意,又问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徐增寿却说:“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朱允炆不信徐辉祖,却信了他弟弟徐增寿。
后来,朱棣果然造反,作为前锋,朱高煦成为朱棣的主力战将和得力助手,也是给朱棣造反出力最多的人,给建文朝廷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直到此时,朱允炆才后悔莫及,他痛心疾首地长叹道:“吾悔不听辉祖之言!”
朱高煦是偷了舅舅徐辉祖的快马跑回北平的,徐辉祖知道后大吃一惊,派人去追,却晚了,朱高煦逃走后,朱允炆才相信朱棣谋反,从此把徐辉祖视为亲信。
然而,“靖难之役”爆发后,朱允炆却没拿徐辉祖当亲信看,虽然也让他参与作战,却一直没让他当主帅,所以在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徐辉祖虽然出了全力,却始终未得到指挥大部队作战的这般机会。
朱允炆对徐辉祖的信任,是有保留的——他毕竟是朱棣的舅子,若让他当主帅,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他,谁能保证关键时刻他不反?所以,他宁愿重用李景隆那个草包、混蛋,也不敢重用魏国公徐辉祖。
朱允炆的心思,徐辉祖岂能不明白,但尽管如此,当建文帝令他参战时,他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赶赴前线。
徐辉祖第一次赴前线参战,是建文三年四月,建文帝派大将军李景隆率军50万进抵白沟河,准备攻打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朱棣率领的燕军先是遭到伏击,死伤惨重,第二天又被官军前后夹击,朱棣三易其马,差点被瞿能活捉,一场骤然而起的大风却救了朱棣,使朱棣反败为胜,大败官军。
“白沟河之战”官军虽然最终惨败,但徐辉祖却率军掩护主帅李景隆成功撤退,使他得以逃到济南。
“白沟河之战”虽然败了,但接下来的“齐眉山之战”,官军却大获全胜,而且徐辉祖此战的表现相当亮眼。
这一次战役的指挥官,不再是李景隆那个草包、混蛋,而是总兵何福。
在今安徽睢水,总兵何福与副总兵平安率军先是赢了一场,朱棣损失了王真、陈文、韩贵等几员大将,徐辉祖率援军赶到后,又在今安徽灵璧西南的齐眉山大败燕军,燕将李斌等人皆被斩首。
据悉,由于徐辉祖作战勇猛,把燕军打怕了,燕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脸色发白。
然而,徐辉祖正欲乘胜扩大战果时,朝廷却讹传燕军败了,既然这样,徐辉祖你就没必要呆在前线了,赶快回南京吧,南京也需要良将的呀。
徐辉祖刚率部撤走,得到消息的朱棣就趁机反攻,击败官军两万多护粮兵士,官军的粮饷尽落入朱棣之手,总兵何福不得不率余部退守灵璧。
徐辉祖奉命撤走后,淮北的官军孤立无援,被燕军围着歼灭,南军大败。
直到其他官军都败了,徐辉祖也未放弃抵抗,当燕军兵抵长江北岸时,建文帝完全慌了,此时方孝孺连忙建议,让庆城郡主去劝说燕王南北议和。
庆城郡主乃朱棣堂姐,她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女儿,朱元璋的北军势如破竹,朱允炆在帝师方孝孺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同意将大部分的土地都划给燕王,以保全性命。
庆城郡主找到了堂弟朱棣,当时朱棣也非常热情的接待了她。
庆成郡主是朱棣的堂姐,这个人和朱棣从小在一起长大,可以说她是朱棣很好的儿时伙伴,但可惜的是,庆城郡主好像一点都不了解她面前的这个堂弟,朱棣是出了名的六亲不认,一开始他们还在一起聊家常,聊儿时的美好回忆,朱棣也没有什么异常的反应,在庆城郡主看来这个人至少还是有些亲情感的。
庆城以为事情就要结束了,只要叔侄出来握个手就可以和好了。没想朱棣的脸色突然变了,要知道朱棣在这段时间一夜的安稳觉都没有睡好,这不是因为让点土地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而是他很清楚的知道这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于是他就跟庆城郡主说道:“如果你们不想受到灾难的话,还是躲到父亲的陵墓那里才是最最安全的地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