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小说

《论语述源》最新免费章节《论语述源》为政第二章九

《论语述源》为政第二章九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承接五到八章讲为政者的“孝道”,这里用子渊事讲为政者的“臣道”,讲接受与服从的修养,讲“忠”道。

2.9.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回”。颜回,子渊。长辈称呼晚辈,直呼其名。

颜回(前521—前481),孔子学生,鲁国人。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世称颜渊。十四岁师事孔子,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位列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认为最适合继承孔门、发扬光大孔子学问的人。但不到三十九就去世了,英年早逝。子渊去世之后,孔子悲痛至极,大声悲呼,“天丧予!天丧予!”

相传,子渊是孔子理论的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子渊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子渊是孔子最坚定,最忠实的追随者。

子渊从十三岁开始是从孔子,较早就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始终对孔子亦步亦趋。当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子渊不离孔子半步,王充说“子渊独知孔子圣也。”孔子之学,在子渊看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子的“道”,越努力抬头看,越觉得它太高明;越用力去钻研,越觉得它太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做起。所以,在学习中,子渊从不知懈怠。当子渊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以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子渊始终不渝,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也因此,子渊是最有可能成为孔门继承人的人,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当子渊三十九岁就去世时,孔子悲痛至极,大声悲叹,“天丧予!天丧予!”这是老天要绝断的我孔子之学啊!

子渊穷不改志。

春秋末期,三桓专权,宫室衰败,旧有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颜氏家族到颜路、子渊父子时,除了保有祖传的贵族身份及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只剩下简陋的住宅和五十亩郭外之田,十亩郭内之圃,田产几乎难以维持家庭的生计(一以生产力故,一以家族人口故)。但是,贫困并没有改变子渊问道之志。孔子赞美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6.9)。有一次,孔子问子渊(《庄子》),“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子渊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作。’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大意说的是有一次孔子问子渊,“颜回呀,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子渊回答说:“不愿意。我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让自己感到快乐。我哪用去做官呢。”孔子动容的说:“好啊,你的愿望!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终于在你的身上看到了。”东汉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潜夫论》)。《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渊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子渊终生不仕,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 慰,孔子感叹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渊学习领悟力强,又谦虚好学。

子渊勤奋好学,领悟力又强,十四岁入孔门,六年之后,其学业基本已成。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雍也》6.2),“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公冶长》5.9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渊以德行著称,名列七十二贤之首。

子渊素以德行着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把孔子的“仁”,落实在了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孔子常谓君子有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家语•六本》,说的正是子渊。子渊之德是子渊留给后世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子渊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后世称他为“复圣”,便是对其重于立德的肯定。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终日”,整日,我一整天和颜回一起说活,讲述君子之学,圣贤之道,“不违如愚”,子渊都不违背我 ,总是接受和服从,表现出愚笨的样子。但是,子渊真是这么愚笨的人吗?其实,这里一方面是夸子渊的聪明,只要是老师讲解的知识学问,子渊可以立刻理解透彻,无所质疑;另一方面,其他弟子有什么问题马上质疑发问,而子渊纵然有什么问题,也只是在内心认真体会,不会质疑、不会违背老师。所以,孔子曾说子渊“非益我者也”,子渊对我的学问无所质疑,对我在学问上没什么启发和增益。孔安国解释道,“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

那么,子渊为什么总是“不违如愚”呢?

其一,子渊求学,专注而纯粹,丝毫不掺杂其它杂念,也正因为如此,子渊能够做到贫而乐道,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其二,子渊诚敬好学,能默而识之,专心于理解消化老师所授知识,反复感悟老师所讲的义理,消融于心,无暇他为;其三,悟性极高,能很快领悟接受老师的教诲,能迅速进入老师的学问境界,对圣贤之道了然于胸,就能对孔子的教导“无所不悦”。孔子认为,学知识,“知之不如乐之”,子渊就是“乐之”者,就是对圣贤之道“无所不悦”的人。正因为他“无所不悦”, 沉浸在知识学问“乐境”之中,才“不违如愚”。后人说子渊的思想很接近道家,大约是源于他对学问的专注,以至于对物质生活基本无所欲求。孔子虽然也说子渊“非助也者”,但子渊无疑是孔子的知音,孔子的忘年之交。这也正是孔子特别偏爱子渊的原因。事实上,子渊的思想可以说最接近孔子。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子渊早死,孔子才会悲痛至极,大呼,“天丧予,天丧予”,真正能继承我学问的人没有了,这是老天要让我学问从此失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篇》),说的,正是子渊这种人。

孔子死后,孔学不再。

2.9.2.“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退”。 《礼•檀弓》注:“退,去也。” 指子渊听课结束后,回到自己的住所。

“省”。Xing,上声。许慎《说文解字》,“省,视也。”察看,检查。反思所学、所为,就叫做“省”。

“私”。 燕私,休息的地方。

“发”。《释名•释言语》,“发,拨也。拨,使开也。”启发,发明义理。

“愚”,是子渊潜心听讲,认真思考的外在表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下来之后,与人谈论,却总是能把孔子的话很好的理解和发挥。这其实正是颜回的聪明之处。只有认真听讲,潜心体会,才能够充分发挥,发明义理,所以孔子这么多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子渊;夫子赞曰“回也不愚”,不仅能够学懂老师的学问,还能从老师的学问中发明义理,这哪里是愚笨啊,颜回一点也不愚笨,这是大智若愚啊!孔安国,“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本章主观上是赞子渊之德,客观上是在说臣道。为臣之道,服从固然重要,会不会“省”,能不能“发”更加重要。“不违”是表面,“省”和“发”才是重点。做学问是这样,孝敬父母也是这样,忠奉君王也是这样。否则,就是愚蠢,是愚孝,是愚忠。

所谓“臣道”、“忠道”,是“孝道”的发展。一个好的“臣”,一个好的“干部”,就是要一方面能很好的接受和服从,另一方面也能够恰如其分的发挥和发展。作为学生,子渊是个优秀出色的好学生。他勤奋好学,即使“箪食瓢饮”也不改其乐;“子在回何敢死”,又表现出了对师长绝对的忠诚和追随师长的决绝态度。不仅孔子最喜欢子渊,程颖对子渊也推崇备至,“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然后知其不愚也。”

实际上,对孔门一向刻薄得很的庄周(这个人似乎谁都瞧不起),在说到子渊时也是很客气的,甚至把子渊捧到了极高的地位和境界(见《庄子》)。

子渊是个优秀的学生,同样,如果作为一个臣子,子渊也一定是一个好臣子。这是孔子特别喜欢子渊的原因之一吧。

突然想起了宁武子“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个子渊也有这种味道。有大智慧的人似乎都不“善言”。子渊的确是很了不起。他有三点非常过人的地方,其一,理解力很强;其三,善于思考;其三,讷言敏行;其四,德不可匹。

谁能说这样的人“愚不可及”呢?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历史

历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