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煦园》最新免费章节《梦回煦园》之二:和珅的诡计
《梦回煦园》之二:和珅的诡计
二 举案齐眉 恩爱夫妻度清贫
拒婚惹祸 两种书体过难关
和珅想要招英和为婿没成,搞得很是难堪,沸沸扬扬,一时成为朝中大臣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气得和珅暗地里咬牙切齿地说,德保、英和你们别神气,我早晚会有办法治你们的!
朝堂之上,和珅更加肆无忌惮,好几次与德保为难,气得德保一连几天告病没去上朝。庄恪阿思哈被下旨调到西南边陲做了云贵总督,和珅乘机安插了亲信接任漕运总督这个肥缺。庄恪阿思哈离京前对德保说:“秀儿就交给你们啦,和珅可能还有坏招会使,一定要小心啊!”
德保也跟英和及秀儿说,安心在家读书练字习武,一切都要小心从事。
秀儿自幼临摹古画,能得其妙,山水、人物、花木、虫鸟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画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英和喜欢秀儿的端庄文静、知书达理,自从娶了秀儿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夫妻二人学诗习文,过得也有几分情趣。没过多久,秀儿有了身孕,英和全家都很高兴。
英和家过得越开心,和珅就越不舒服。任性的可儿不明白英和为什么不喜欢自己,还是一往情深对着英和,故意地作弄了好几位公子后,还嚷着说要给英和做二房。气得和珅直骂她没出息,又为可儿物色了几户人家,但都被婉言谢绝了。这样一来,英和觉得有点对不住可儿,和珅纵是千夫所指,可儿毕竟年幼单纯,当年拒婚之事最大的受害者其实就是可儿。
乾隆五十四年(1789),秀儿产下一子后不久,小孩就夭折,德保大喜大悲之后,不省人事。和珅故意装作不知前来“贺喜”,气得德保一命呜呼。英和要与和珅拼命,众人强压着不让他去。
可儿知道后,一身素服到英和家赔罪,跪拜后要为德保守孝。英和全家怒气才减少了一些。
双重打击之下,英和一蹶不振,虚弱的秀儿安慰英和:一定要给他生个大胖小子,将来中进士、入翰林,传承书香门风。
德保生前清廉,去世后家里清贫了许多。英和守孝三年,研习书法,琴棋书画、诗文骑射均大有长劲,自幼临摹颜真卿《多宝塔贴》已得精髓。好学的英和还开始模仿赵孟頫、苏东坡及子英学士等许多古今名家手迹,有的足以乱真。
秀儿作画,英和题诗,清贫之中其乐融融。秀儿有时瞒着英和将一些亲书字画变卖,换些银两,补贴家用。“百秀图”是英和婚前精心用多种字体写成的定情信物,有一次拿到了当铺,只是给老板看了一下,没舍得当。但没想到后来市面上竟出现了许多“百秀图”的赝品,有次英和看到了,虽然没说什么,但秀儿知道丈夫不高兴。
继任礼部尚书的刘墉,与英和家族是世交,英和祖父为刘墉的老师,英和的父亲德保与刘墉关系十分融洽。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和拜师于刘墉门下。刘墉对英和十分器重,两人亲如父子。刘墉视英和为自己书法上的衣钵传人,也是自己整个文化事业的接班人。不仅将价值连城的赵孟頫真迹慨然相赠,而且也经常将自己的得意之作赠与英和。刘墉还叮嘱自己百年之后,英和为自己作传写序。有时,刘墉还将自己的牢骚、苦闷向比自己年轻得多的学生英和倾吐。
刘墉对英和的书法多有指点,常让英和在一旁观看自己泼墨挥毫,以授用笔之法。英和聪明好学,加上名师指点,在书法方面的进步很大。英和还通过刘墉结识了乾隆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对和珅也十分反感,与英和认识后谈得十分投机,虽比英和年长许多,硬是结为了忘年“兄弟”。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和三年守孝期已满,参加顺天乡试,中第55名举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科,英和参加了会试。胸怀壮志的英和,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华横溢,书法更是潇洒飘逸。和珅早已派人担任会试主考,但会试主考所看到的卷子是经过誊录的朱卷,原来的墨卷是看不到的,因而英和才逃过会试一劫,中第82名贡士,一个月后参加殿试。
英和得知殿试读卷大臣中有和珅亲信吴省钦,知道自己的状元梦想是要破灭了。果不其然,殿试时,吴省钦从笔迹中认出了英和的卷子,按照和珅完全的意思,没有让英和列入“前十本”。英和殿试为二甲第25名。
英和想自己还是有可能入翰林的,因为殿试后点为翰林院士,是凭新进士复试、殿试、朝考这三次考试的等第,和珅及其亲信也无能为力。因此,“散馆”时那一次考试,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散馆不能“留馆”,那这次考试就是白来一趟。……英和又细想,尽管和珅官拜大学士,势焰薰天,但他的出身只是一个连秀才都不如的“官学生”,不会亲自去阅卷的……,这样想来,倒也不怕了……。
没想到,后来的“散馆”考试,英和扬扬洒洒地写完考卷后,小憩片刻,突然间看到和珅扭动着肥硕的身体,缓缓向自己走来。原来当时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和珅,特意向高宗要了个“巡察”的差使,得以进入考场。
和珅走到英和旁边,拿起他的稿子看了一会,装模作样地殷勤慰勉:“是德保的公子吧,真是书香门第出来的啊,文章流畅,笔墨潇洒。我和你父亲是至交,看到你这么有出息,真是高兴啊!嗯,不错,不错,好好考吧。国家正需要人才啊!”说完扬长而去。
英和看着和珅离去的背影,心想大事不好:和珅巡考这次显然是专门为了对付自己来的。“散馆”试卷,与殿试卷子一样,可以凭卷子上的笔迹认人,而且和珅本人在场,能够直接看到他的卷子,要陷害自己很容易,只要拿毛笔随便在什么字上加上一两笔,变成白字,违犯“功令”,到时不要说成为翰林了,搞不好在仕途上从此机会全无了,甚至落下“文字狱”……,英和的额头冒出了汗珠。
英和终于心生一计,自己兼备欧、苏两体书法,精劲丰腴,大相径庭。好在和珅所看到的案卷,只是草稿。于是,英和就用另一体书法誊清,想必和珅是认不出来了。
果然,缴卷以后所发生的情形,正如英和所意料之中。和珅既然奉旨特派监场,当然可以找个借口,干预批卷种种事务。但他兴致冲冲地大索全卷,却落个茫然不辨的结果,还纳闷了老半天,英和的卷子到哪里去了?
机智的英和散馆考试列二等第2名,得以“留馆”。按照二甲授职编修、三甲授职检讨的例规,英和成了翰林院最年轻的编修。
和珅只好暂时放过英和,忙于朝中钻营。此时朝中的第一大事就是乾隆立嗣。乾隆虽有十七位皇子,除去夭折和不宜承袭的以外,只有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最有可能继承大统。永瑆颇有书法天赋,不过乾隆觉得文人习气过重,而永琰循规蹈矩,虽没有什么才气,倒也没有什么恶癖。
乾隆对立嗣早有主意,只是秘而不宣。乾隆平素倚重永瑆和永琰,疼爱小女儿十公主,又喜爱孙子绵恩,朝野上下议论种种,传说纷纷。就连最擅长揣摩乾隆心思的和珅也不知道谁是嗣子,不知道该讨好谁。
有了“散馆”考试的经历,英和对各种书体研习的兴趣大增。英和在翰林院内博古通今、饱览群书,如鱼得水、好不惬意,闲时邀上一、二个好友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将一时的烦恼随风逝去。
英和的酒量可不一般,借酒可以消愁:从小饱读诗书,研文习武,就指望能够早日报效国家,可是和珅小人得志,一手遮天,飞扬跋扈、任人为亲,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还能得到乾隆皇帝无比宠信,这样下去我大清朝不就成了和珅家的私人金库了吗?难道只有像和珅这样善于打诨钻营、察颜观色的小人才能飞黄腾达吗?
永瑆也是个好酒量,有几次与英和豪饮发出一翻感慨:他日和珅必不得好死!
和珅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吗?下回分解!
精彩评论